一看见自己孩子就讨厌,这是什么心理?

2020-09-04 15:16   来源: 互联网

        人们认为,大多数父母发自内心地爱他们的孩子,但有时他们不可避免地对孩子感到厌烦。毕竟,父子关系也是一种社会角色关系,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人际吸引力和人际排斥的并存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尤其是在流行期间,父母和孩子们不得不在一起生活几个月。有些父母不得不在网上工作,担心工作,在家照顾"仙女"。忍受他们不合理的噪音和噪音是很烦人的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那你为什么一见到你的孩子就恨他们呢?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就像你偶尔讨厌你的父母和爱人一样,即使是最亲密的关系也会偶尔互相憎恨,这是正常的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对于一个人,我们往往有好恶之分,对于我们所认同和欣赏的东西,我们也倾向于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积极的态度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一方面,我们倾向于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消极的态度,这与我们自己是背道而驰和冲突的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因此,即使是自己的孩子,只要人们感受到消极的情绪,也讨厌他们,父母就不必有太多的心理压力,敢于面对内心的冲突,才能更好地解决冲突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恨孩子,背后的本质是一种态度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那么,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有什么影响呢?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首先,满足和情感体验的需要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态度具有情感体验的元素,这与人们需要满足的体验密切相关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对于能够满足或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,我们倾向于有积极的情感体验,并对其采取积极的态度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对于那些阻碍我们实现目标或导致我们沮丧的事物,我们往往会有消极的情感体验,并对此采取消极的态度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对需求的态度越接近,或对许多需求的满足,对这种态度的影响就越大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抚养孩子是父母的责任,虽然是一种责任,但也与人们的需要有很大关系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埃里克森认为,成年后人们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一种生殖意识,避免停滞,体验关怀的实现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抚养子女符合人们关心下一代的需要,使人的心理得到发展,但往往与人们追求幸福、孤独和安宁的需要相矛盾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孩子们天生吵闹和嬉戏,所以他们经常在家里制造噪音、尖叫、毁坏物品、制造不合理的噪音、哭泣等等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因此,这无疑会导致消极的情感体验,与人们的需要相反,父母很可能恨他们的孩子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第二,知识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知识影响人们态度的形成,也可以改变已经形成的态度。对于那些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对象来说,人们态度的基本倾向一般是认知的,知识的作用将是明显的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但是那些与自己有直接关系的人,比如他们自己的孩子,那么人们的态度的基本倾向将是情感上的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换句话说,对于陌生人,我们依靠知识来评价和产生态度,对于孩子,我们依靠我们的情感来评价和产生态度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因此,如果孩子使父母不开心,父母往往不能客观地评价他们,而是在消极情绪的驱使下,选择责骂和训斥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第三,家庭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父母年轻时也有自己的小家庭,生活在哪里,父母主宰着他们个人信息环境和思想的形成,父母是他们首先认识的对象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他们的父母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态度,包括认知态度、行为模式、教养方式等等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换句话说,他们的父母首先对他们做了什么,他们将来会对他们的孩子做什么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如果他们的父母对他们有耐心和温柔,他们也会耐心地教导他们的孩子面对孩子的胡说八道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如果他们的父母对他们不耐烦,而且经常不喜欢和责备他们,他们将来也会这样对待他们的孩子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第四,基因因素和性别角色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基因对态度有影响,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也可能传递给他们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此外,男女对同一件事的态度也有很大差异。相比之下,今天的妇女可能更不耐烦,可能恨自己的孩子,而男子则可能有家庭暴力和与子女作斗争的倾向。

责任编辑:fafa
分享到:
0
【慎重声明】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"中国财经导报"的所有作品,均转载、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,转载、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!